台湾基隆港进口易燃危险品收货人资质及特别注意事项
随着两岸及国际贸易的深化,易燃危险品(如溶剂、油漆、锂电池等)通过基隆港进口的需求日益增加。然而,由于其高风险属性,台湾对易燃危险品的进口监管极为严格,收货人需满足特定资质并严格遵守操作规范。本文系统梳理基隆港进口易燃危险品的核心资质要求、申报流程及风险防控要点,助力企业合规高效完成进口。
《毒性及关注化学物质核可文件》
由台湾环保署(EPA)核发,需提交:
公司营业执照及工厂登记证;
储存场所消防验收合格证明(符合《公共危险物品及可燃性高压气体场所安全管理办法》);
危险品处理技术人员资质证书(需通过环保署指定课程培训)。
《危险物品储存场所许可证》
针对易燃液体(如丙酮)、气体(如丙烷),储存设施须满足:
独立防火分区,配备防爆电气设备;
与居民区距离≥50米(依据《都市计划法》土地使用分区规定)。
危险品运输合作方资质
必须委托持有《危险物品道路运输许可证》的物流公司,车辆需贴有“易燃液体/气体”标识(黄底黑字)。
作业人员资格
装卸、操作人员需持有劳动部核发的《危险物品操作证》(有效期3年,需定期复训)。
进口许可证申请
向经济部标准检验局(BSMI)提交:
货物安全数据表(SDS,中/英文版,符合台湾GHS标准);
第三方检测报告(如UN 38.3测试报告用于锂电池);
原厂MSDS及成分分析表(需公证认证)。
环保署预先核备
易燃化学品(如闪点<23℃的溶剂)需登录“化学物质云端申报系统”提交《化学物质登录文件》,取得核备编号。
申报文件清单
海运提单(注明“危险品”及UN编号,如UN 1263为油漆);
BSMI核发的《进口同意书》;
环保署核备编号及SDS文件;
货物包装性能证(UN包装认证,如4G/X1.4/100/S/23)。
海关查验重点
核对UN编号与实物标签一致性(需中英文对照);
抽检包装密封性(如气密性测试用于易燃气体);
核查运输文件与储存场所匹配性(禁止暂存港口普通仓库)。
专用车辆提货
货物抵港后须于48小时内提离,由危险品运输车经指定路线(如基隆港西岸联外道路)运送至许可仓库。
即时通报义务
运输途中发生泄漏或异常,须立即通报环保署及当地消防局。
GHS标签规范
易燃液体:红色菱形图标+火焰符号,标注“危险:易燃液体”(中英文);
包装等级:根据闪点划分(如Class I:闪点<23℃需II级以上包装)。
UN包装要求
使用经台湾标准检验局(BSMI)认可的UN包装(如钢桶编码1A1/Y1.8/100),禁止使用回收旧桶。
分区管理
甲类危险品(如汽油)与乙类(如柴油)分库储存,库内温控≤30℃;
设置防静电接地装置,库区禁止携带非防爆电子设备。
应急预案
制定《危险品泄漏应急计划》,每半年演练一次,并报当地消防局备案。
禁止转口与转售
进口危险品仅限自用,擅自转售将面临3年内禁止进口资格及最高300万新台币罚款。
定期申报义务
每季度登录环保署“化学物质流向申报系统”,提交库存量、使用量及废弃物处理记录。
文件核批延误
问题:BSMI检测报告审核周期长(常规需20天)。
对策:提前委托台湾本地实验室(如台湾检验科技SGS)预检,同步申请进口许可。
标签不符扣关
问题:中文标签缺失或UN编号错误。
对策:要求供应商按台湾规范预贴标签,抵港前提供照片预审。
运输事故责任
问题:第三方物流操作失误导致泄漏。
对策:在运输合同中明确责任条款,强制投保《危险品运输责任险》(保额≥1亿新台币)。
批次合并申报
多批次小批量货物可合并申请单一进口许可证,降低单次行政成本。
船期选择
优先选择直航基隆港的专线船公司,避免中转港二次查验(节省3-5天)。
本地化合作
与基隆港危险品仓储运营商(如关贸网络公司)合作,享受“到港即入仓”绿色通道。
结语
基隆港进口易燃危险品涉及多部门监管与高合规门槛,企业需建立从资质申请、文件预审到运输仓储的全流程风控体系。建议与具备危险品处理经验的综合物流服务商合作,并借助台湾本地专业法律顾问(如理律法律事务所)规避法律风险,确保供应链安全与效率。